标杆考察游学网提供参观阿里巴巴考察华为参访腾讯考察京东参观小米等标杆企业商务考察系列活动、免费为企业量身订做解决方案、我们专注标杆学习19年!
标杆考察游学网 > 标杆资讯 > 马成功——《让员工强大到足以离开》

马成功——《让员工强大到足以离开》

作者:高老师  来源:标杆考察游学网  发布时间:2020-03-31 18:11  浏览量:

标杆导读——一家成功的企业和员工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相互尊重,让员工不断进步,不断提升,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节省企业成本,更能使得员工有归属感,荣誉感。员工的强大应是由公司工作环境为引导,执行力由内而外散发,正能量相互传播,形成赋能组织。

 

 

马成功

人人都知道,对于我们所身处的这个时代而言,优秀员工才是最宝贵的资产。然而,很大一部分管理者们都面临着员工工作效率低下、优秀员工难以寻找、刚培养的新人离职或跳槽。

新一代职场人对于学习的动力及渴望,以及行动力,早已远远超乎你的想象。一份可观的薪水、足够的晋升空间早已不足以留住优秀员工,你面临的员工,下一个离职原因很有可能是—— “我希望进入一个更多学习机会的公司”。

马成功表示,随着互联网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在企业学习领域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

首先是企业学习场景的变化:先是学习场景从工作环境进入到休闲环境,如果想让用户和员工愿意学习,必须要用更加敏锐性的产品和方法来推动学习的改变。再是从员工学习到用户学习,越来越多的企业、大学进入到社会教育领域,对潜在用户,对老用户,包括对社会上的供应链、上下游进行广泛的传播、教育、影响。 在互联网实践中,总结五个方面:一,课堂的生态化;二,动态资质管理;三,绩效支持系统;四,智慧知识的产品化运营;五,环境工程师。这五个方面就是用生态的方法推动组织学习,推动人的成长。接下来就是重新定义组织关系,很多互联网公司都悄悄把组织内部的关系做了调整。很多组织都有三个决策:老板、员工、用户,但这三者不再是回报和消费的关系,而是一个互动的关系。

理查德·布兰森也说过“栽培员工,让他们强大到足以离开;对他们好,好到让他们想要留下来”。

 

 

维珍品牌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

企业学习场景发生新变革

一、是学习场景从工作环境进入到休闲环境

每个人有三个时间:八小时工作时间,八小时休闲时间,八小时睡眠时间。现在企业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很多培训已经从工作日进入到周末和晚上。现在做企业培训的人压力越来越大,只要在周末或是晚上安排的培训,参与度并不高。我们PK的不再是枯燥的工作,而是和朋友家人聚会,玩微信,看电影,这是都些高黏度的产品。在这个时代,如果还想让用户和员工愿意学习,必须用更加敏锐性的产品和方法推动学习的改变。

二、是从员工学习到用户学习

员工学习是HR的逻辑,人力资源认为把公司20%最核心的人能力提高,进而帮助公司业绩增长,但业务逻辑不是这个逻辑。

业务逻辑是什么?谁能解决问题,谁能快速搞定用户,赶快让他拿回业务和结果才是根本。靠培养人你会发现经常半年或是一年后才会起作用。从用户教育的角度来说,这更贴近老板的思维模式,这是业务的思维模式。从这个逻辑来说,如果要从教育员工进入到社会教育,你会发现各个部门都在做教育,都在影响用户,但为什么现在销售人员接触用户的口碑不好,人们一碰到销售员立刻就觉得你要骗我。像淘宝大学、华为大学开始跟很多社会机构合作,教育工作者进入到和用户互动的界面过程中,没有功利的色彩,没有KPI,用户不会带着可能被骗的感觉来听你,反而会来跟你交流很多话题。这样的情况下,人的思维是打开的,未来企业的竞争中很重要的一支力量是内部做培训的这些人,我们有可能会成为空军,成为思想教育的力量。

用生态方法推动组织学习成长

具体来看,从互联网企业的内部实践中,我们总结出:课堂的生态化;动态知识管理;绩效支持系统;智慧知识的产品化运营;环境工程师。

这5个方面:从这5方面中,我们会发现其实就是用生态的方法来推动组织学习,推动人的成长。

一、课堂的生态化

生态模式并不是从企业中能看到的,它更像是从社会、从动物植物这样一个生态系统中能看到很多痕迹。我经常讲一个故事:当年达尔文在研究物种起源时,发现一个现象:只要有珊瑚礁的地方,鱼类特别丰富。后来仔细研究才发现,这是因为珊瑚礁表面有一种钙化的物质,能让鱼类、动物、植物的尸体保留时间更长,进而成为其他物种的养分,这使得很多鱼类不远百里就能找到珊瑚礁生活下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生态概念。从教育本身来说也是这样,最核心的是让每个团队、每个员工要知道我们核心的作用不是掠夺价值而是创造价值。当人人都在创造价值时,这个生态就会吸引更多的资源、更多的合作伙伴、更多的钱、更多的优秀人才进来。

 

 

一个好的课程不光是老师讲学员记,而是通过很多活动让学员建立连接,不光知道彼此的内容,还要知道彼此的兴趣爱好,工作中的优点不足,还有现在的压力挑战。当每个人都能把这些东西共享出来的时候,潜在的价值慢慢就会出现了。有时候我甚至觉得如果一个培训课不讲任何东西,就是做很多的连接,学员有可能会说:今天课程没什么,搞了很多活动。但是你过几个月再问他,最近有什么变化,跟什么有关系,他可能会说认识了一些人,正好是培训课上认识的,建立连接是课程中非常重要的要素。这种关系如同亚马逊丛林中各个物种之间的相互连接。

 

 

还有一个方式,我们经常做的一个活动叫生命盾牌:以每七年为周期,让每个人跟自己做连接,回想一下从出生到今天,每七年发生在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用一个图形画出来,并且想想这些事情跟我现在有什么关系。我发现职场中很多人跟这些都割裂了,通过这个活动很多人对自己有了新认识,同时以小组为单位让大家来分享。在这个分享的过程中,会让那些壳很硬的人开始柔软了,因为发现旁边那个人连这种事都敢讲,自己也突破一下。人和人的关系是化学反应,别人对你开放了也会让你开放,这种时候人和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就连接了。连接要产生化学反应,我们有一个词叫生态化反,不是物理反应而是化学反应。

 

 

二、动态知识管理

对于组织来说有时候发现人是不太靠谱的,因为人经常带着知识就跑掉了,最好的方式是把人头脑的知识显性化,变成组织的知识。但是我们会发现每个公司内部的组织知识非常零乱,并且每个员工经常是到百度上找知识。当时我们就想,能不能在内部建立一套系统,尽量在内部去搜索,最好是关键岗位半年之内最鲜活的知识。这种知识网上找不到的,我们就想能不能搭建一个模型,中间是在各个空间里存放的知识,我叫做素材。灯笼上面那个平台是挖掘平台,我们会邀请讲师、专家从灯笼肚子里去找案例线索,最后变成课件的一部分,通过这样的方式去推动知识不断舒张,新知识不断注入进来,最后推动组织能力慢慢的提高。

具体来说是三个环节:如何把人脑的知识变成电脑里的知识,隐性到显性,这个叫做知识萃取,以往做知识萃取都是三天两夜,互联网时代能不能更简单,通过一张图告诉怎么萃取知识,这些就是我们做培训要想的。

现在这个时代,培训部的人能不讲课就不讲课,最好是你创造一些工具,搭建一些平台,推动组织内部的知识萃取出来。

三、绩效支持系统

随着AR技术越来越多,你会发现将来培训课程存在的空间越来越小,将来的培训课有可能碎片到我们每个场景之中。其实人最好的学习方式不是说我工作中遇到难题,去听了谁的什么课,把教材拿过来,或者哪本书说过的话去翻那本书,都不是这种方式。人一遇到困难首先想的是隔壁的老王打电话求助,在微信上手机上找百度,管别人要PPT,这是绩效支持系统,在各位的工作中能不能帮助每位员工去搭建这样的系统。

在谷歌以及在阿里我都见过这么一个东西,对人的评价已经不是我们传统认为的半年或是一年搞一次360度测评。他们认为对人最好的评价方式是每一天在跟他接触的时候,能不能给他点个赞打个分,在公司内部可以有这种系统:开完会请给这个会议打个分,同时你觉得会议中谁的话特别有价值。你把他名字@一下,一年数据下来,不断被@的人慢慢就出来了。这些人就是在公司里头创造价值影响的人,这个名单比你去访谈收集的名单更有价值。这都是我们所说的绩效支持的系统,把日常的工作和方式慢慢变成决策中很重要的依据。

四、智慧知识的产品化运营

我举个例子,这是我刚到乐视的时候做的一个规划,用产品经理的思维模式去思考,什么叫产品经理?核心是你能不能知道用户是谁,有没有用户画像,同时把用户的痛点找到,之后就可以开始设计尖叫产品。

当时第一个动作是先画乐视人的画像,公司对每个员工的要求是什么,内部外部是什么;形成一个矩阵要求之后再看员工的个人画像,当下是什么样子,期待未来是什么样子,基于组织和个人的需求可以去想我们能做什么,于是列出一堆我们能够帮助到这群人的内容。这些过程就是在想我们能创造什么价值。

现在我来看这个过程,会发现里头没有课程的存在,更像是关系,找到针这个人群最关键的诉求,最后慢慢产品化的一个过程,这是一个角色。

第二个角色我想谈一下运营经理。产品经理和运营经理是现在互联网公司的标配,互联网公司必须有这两个人,但是培训部门没有。今天我想给大家建议,在培训部门里头要加入这两个人,或者拥有这两个角色。

什么叫运营经理?运营经理核心的特点是不断把用户培养起来的过程,我经常喜欢讲一个模型叫橄榄球模型,你把用户分成:铁粉、中间状态以及僵尸粉。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做培训学习的人都用重要性来衡量客户,这个逻辑如果从运营角度看是有问题的,因为重要的客户一旦落到僵尸粉那里头,你要去攻掉它太难了。

从互联网运营的思路来说,最关键的不是看重要性,而是从跟你的紧密度来看,从铁粉入手,哪怕从一个粉丝开始做,一个粉丝两个粉丝维护好,服务好,下回还继续听你的课,黏性越来越高。

在运营的阶段,最关心的就是从一个粉丝做起,一点点做。另外我还有一个经验,当我们内部推一些新的学习产品时,最好不要一开始就嫁接一些政策、制度或是大的领导。一旦嫁接,产品一出来的时候阻力非常大,很多人跟进来,但如果体验不好的话,他会骂你,这个过程中你后面再去维护就很难了,最好的方式就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先不靠政策,先靠用户的自然增长,通过用户的反馈,不断优化产品,最后有信心了,你再把政策拉进来,把那些大的领导决策拉进来,借助他们的口碑来推动产品更快速的扩张,这是我从运营角度跟大家谈的经验。

五、环境工程师

最后一点,谈一下环境工程师,我现在越来越相信一句话:人不是教育出来的,人是环境塑造出来的。

我们来看一下,互联网公司和高科技公司在环境PK的时候,发现互联网公司多了滑梯,高科技公司会认为滑梯只是为了提高效率,但其实忽略了一点,滑梯会给这个环境中带来尖叫感,带来情感和笑容。人做滑梯的时候是有情感的,这就会让互联网公司多了人情,多了对人的关注。当一个人全脑的时候创造力就变得越来越强,互联网公司对创造力、活力、对人的关注都要比高科技公司更强一些,其实是环境推动人慢慢改变。

 

谷歌公司滑梯

 

据说,乔布斯在设立大的办公区时,一定要坚持把卫生间放在楼层的中间,目的是什么?推动各部门人员在卫生间有偶遇的机会,这种连接是靠环境改变的,而不是贴到墙上:每个人走出办公室,每个人要认识更多的人,不需要这种口号。

谷歌的办公室,强调休闲区要非常舒服,但是办公区一定要非常拥挤,大家工位挨着,这种拥挤会有创业以及容易沟通的氛围。那天我看到周鸿祎写的一句话说,工位变宽了,人和人距离变远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环境对人的影响。

重新定义组织关系

 

在去年三月份,我自己有一本书重新定义组织,谈到很多互联网公司都悄悄的把组织内部的关系做了调整。

很多组织都有三个决策:老板、员工、用户,但这三者不再是回报和消费的关系,而是一个互动的关系。

怎么去推动员工、用户在组织中发挥价值?

一,就是高手在民间,公司老大相不相信底下有高手。

二,无边界组织。公司愿不愿意把这道墙打开,让用户吐槽的声音进来,让用户参与到早期的研发,甚至让用户参与到公司内部的管理和打分。滴滴就是让用户给司机打分,大家不要小瞧这个动作,这个动作决定了滴滴内部好多的管理。最强烈的关系是员工和用户之间有没有一种共创的空间。

 

 

我们经常看到一种现象:员工一有想法就跟领导去说,结果领导冷静地问了三个问题:多长时间,做了什么,其他部门怎么考虑这个事情?员工回答不出来,领导批评一通,员工回去以后没有动力做这件事情。

过了半年,竞争对手做出这个功能,员工会说:我很早就想出来了,可惜领导没采纳。领导认为:我让这个员工去落实,怎么现在迟迟没出来,又把员工一通。员工就因为这个好建议挨了两次批评,这个过程中员工有错吗?其实没有什么问题。领导有错吗?也没有什么问题。

领导不可能所有的观点都要听,最关键的是公司内部有没有这么一个共创空间。这个共创空间是什么?最明显的特点员工远离领导,跟用户在一起做创作,创作这段时间甚至领导都不知道是最好的方式。

最好的方式是什么?员工一有想法,按捺住跟领导谈的冲动,而去跟用户谈,最后把用户的数据做漂亮,用户的口碑做上去了,带着口碑和数据去跟领导汇报。这个时候的汇报领导不会问你三个问题了,反而会给出指导和支持。在组织中有没有一种共创空间,远离领导跟用户一起工作,做出原型出来,大量的互联网公司在做方面有很多尝试。

栽培员工让他们强大到足以离开,对他们好到让他们想要留下来。

这两句话就谈到了组织在帮助员工,和员工共赢一体化的背后是创造能力,让员工越来越强,同时用更好的待遇、福利让员工们觉得离开之后还不如在这里待着,把这两点做到,你都不需要做动态资质管理了。因为动态资质管理还有隐性和显性的过程,担心员工会走掉,用这种方法你不需要把他的资质萃取了,这个逻辑其实是非常符合年轻人的,愿意成长,愿意获得更好的回报。

要做到这一点,我的理解是把这两个动作做好:

第一个叫创造连接。通过培训、文化、人力资源的活动,推动员工彼此之间大量的连接。什么叫能力高?就是你在组织中是不是大的结点,很多人跟你都有连接关系,培训中有非常大的作用是让每个员工利用现场组织和好多人搭上线,当这个结点越来越大的时候,他的价值也会越来越大,能力也越来越强。我们可以把每个员工想象成一个细胞,当细胞壁变薄变得脆弱,细胞才更容易融合,形成细胞裂变。这就是我们说的柔化边界。

第二点是把他留下来。